1、板栗廠家的品種特性
不同板栗品種耐貯性能差異顯著,整體而言,早熟品種和南方品種容易發生內腐。由于南方氣溫較高,貯運時更易發熱發汗而霉爛,所以南方板栗耐貯性差。在同一地區,晚熟品種發生內腐的幾率,要比早熟品種低得多。
2、成熟差異
成熟度高的板栗淀粉含量高,水分較少,果實飽滿,耐貯性強。而沒有充分成熟的板栗含水量高,組織柔嫩,極易腐爛。因此應在栗蓬大部分轉黃且有1/3開裂時采收,或者適當晚收幾天,這樣板栗內腐病發生的幾率也低。
3、采收時機
應避免雨天或雨后、晨露未干時采收板栗,因為處在高濕度的環境下,會使板栗殼吸水以至水分滲入板栗內部,為栗果招致病原菌寄生提供適宜條件。
4、采收方式
栗農一般采用自然落果和棍棒擊落采收栗果。自然成熟脫落的板栗發育成熟,外觀和風味良好,不易發生內腐。而使用擊落采收的方法,板栗殼和栗仁都未充分成熟,風味降低,極易霉爛。此外,采用棍棒敲打、腳踏、扒蓬機等方式進行脫粒,極易造成板栗局部機械損傷,從而招致病原菌感染栗仁發生內腐病,而板栗無傷時病菌的侵染率也較低。
5、堆放方式
栗蓬采收后應避免堆放時間過長、或將栗蓬堆得過厚過實,否則可能造成堆內發熱,溫度超過50℃就會燒死胚芽,子葉變質。而科學堆放的栗蓬,經過一段時間后能促進板栗后熟和著色,有利于貯藏,降低內腐病發生可能?! ?/p>
6、病蟲感染
病菌侵染是內腐發生的主要原因,板栗頂外露的柱頭和板栗殼多孔纖維狀的機構,極易被病菌侵入,條件適宜就會造成內腐的發生。此外,栗癭蜂、象鼻蟲、桃蛀螟等蛀果害蟲為害,也可加重內腐病的發生程度。
7、貯藏方式
貯藏期間能否保持適宜的條件,是影響板栗貯藏效果的關鍵環節。溫濕度的不適當,二氧化碳和氧氣含量過高或過低,都會導致板栗傷熱、凍傷、風干或缺氧,導致板栗內腐病發病幾率大大增加。板栗較適宜的貯藏溫度為0~4℃,并盡量維持板栗貯藏期間庫內相對濕度在90%以上,注意及時噴霧補水保濕。
8、內部變化
板栗在貯藏期間含糖量的變化和呼吸強度的狀況,影響板栗內腐病發生幾率。開始貯藏時,糖分不斷增加,此時內腐病最易發生。同時板栗呼吸旺盛,且呼吸強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強,高強度的呼吸釋放出大量呼吸熱,促使板栗貯溫上升。高溫會導致病菌進入活動狀態,促進病菌繁殖,使板栗生理機能被破壞,內腐率大大增加。
9、氣候因素
除上述原因外,板栗內腐病還與當地的溫度、降水量有關,溫度過高或過低,降水過多或過少,都可能造成某一區域的某些品種發生內腐病。
*文章來自網絡,僅供參考!